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婚,聘礼或嫁妆俗称“老三件”,也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1989年,漳州耐用品消费数量为缝纫机556架,手表2516只,自行车1113辆。随后,“老三件”逐渐被替代,变成电视机、冰箱、电脑、汽车等。 2008年,漳州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4.9辆,冰箱99.4台,彩色电视机141.2台,家用电脑74.8台。 (以上数据由漳州市统计局提供)
数据对比看变化
六十年悠悠岁月,回首而望,从简朴到隆重,从千篇一律到个性张扬,喜事新办、中西结合,婚礼形式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变迁。不同年代的婚礼蕴含着不同时代的风华,不断变化的婚礼形式折射出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富裕与观念的更新。
老一辈的婚礼:
穿“布拉吉” 请客人吃水果糖
“我和老伴李诗书是1953年秋天结的婚。那时,‘废除包办、婚姻自由’观念正大力提倡,我俩都打定主意要找个合自己心意的,于是,在工友的撮合下,两人相识、相爱了。”近日,在平和县城的一栋老房子里,朱碧真回忆说。想起办结婚证的事,她说:“当时的结婚证只是一张纸,上面写着两人的姓名、年龄、籍贯和登记的时间,连张合影都没有,觉得有点遗憾。”
“结婚当天,我穿着一条用花布做成的‘布拉吉’连衣裙就嫁人了,家里就放张大圆桌,摆上五毛钱一斤的水果糖和花生、瓜子,亲朋好友前来聚聚,还送上了热水瓶、镜子、洗脸盆、棉被等贺礼。”谈起婚礼的场景,朱碧真记忆犹新。
女儿的婚礼:
穿红色棉袄 品家常菜
朱碧真夫妇俩育有七个孩子,有四个女儿都是上世纪80年代结的婚。吃喜糖、拍黑白结婚照是那个时代婚礼的特点。当时,结婚流行买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和红灯牌收音机等。
“1986年的冬天,三女儿举办婚礼的前一天,小两口还特意跑到理发店,女儿烫了当时十分流行的长波浪,女婿则把头发修剪整齐。”朱碧真饶有兴致地谈起了这次婚礼,“结婚那天,女儿穿着一件蝴蝶结扣口的红色棉袄,映得小脸红扑扑的。喜宴是在家中操办的,厨师是老李外面请来的,做的都是家常菜。同事、战友、老邻居来了很多,大家围坐在桌边吃着喜糖,高声谈笑,调皮的孩子在院门外放着花炮追逐打闹,热闹得很。”
孙女的婚礼:
穿婚纱 尝山珍海味
2009年春天,朱碧真和李诗书的孙女结婚了。婚礼是在一家档次较高的酒店办的,当时来了许多客人,一共宴请了50多桌。孙女婿请了车队,8辆车一起把新娘接回了家,孙女穿着洁白的婚纱,孙女婿穿着笔挺的西装。新房里,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朱碧真还给孙女准备了钻戒、项链等嫁妆。婚宴举办得很喜庆,李诗书请来专门的司仪主持婚礼,还找来了摄像师和照相师。喜宴的菜肴很丰富,山珍海味全上了。
如今,74岁的朱碧真已经抱上了重孙子,他们总觉得等到重孙子长大、结婚的时候,那场景一定是自己现在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本报记者 罗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