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上周末,本报对福州城区30对“80后”夫妇的家庭进行调查,发现八成的“80后”子女主张婚后离开双方父母生活,而他们的中年父母们也提前开始了“空巢”生活,逐渐形成一批新型“空巢”家庭。
与多数人对“空巢”的消极印象相反,30对“80后”夫妻的中年父母中有过半数的人乐于接受“空巢”生活。
有关专家认为,“空巢”不等于可怜,中老年人应该转变观念,看到空巢生活健康、积极的一面。
八成“80后”夫妇
主张婚后“分家”
上周末,记者对福州城区30对出生于1980年至1986年的已婚“80后”夫妇及他们的父母进行调查。其中24对“80后”夫妇表示,他们主张婚后离开双方父母重组自己的小家庭。他们当中,有17对已经与双方父母分居;7对夫妇因住房问题暂时与父母同住,将来准备购房“分家”。
此外,剩余6对“80后”夫妇则认为婚后不一定要和父母分开生活。他们的理由多是:婚后父母可以帮忙自己做家务、带小孩,自己也方便照顾父母等等。
在主张婚后“分家”的24对“80后”夫妇中,有22对认为“分家”的主要原因是希望两代人要有各自的空间,而2对则是因为长期在外地工作生活,才要与父母分居。
今年就要过30岁生日的林先生说,婚后与父母分居是自己多年的愿望。林先生是家中独子,原本与父母共同居住在鼓楼区文儒坊一小区。2006年,他结婚后就和妻子在通湖公寓租了一个50多平方米小套房过起了“二人世界”。2007年,他父母的家拆迁了,目前刚领到了位于晋安区鹤林新城10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前不久父母提出,希望他和妻子及刚出世的女儿一起搬到鹤林新城同住,但他拒绝了。“我明白爸妈是一番好心,他们认为我和妻子女儿挤在通湖公寓的那个小套房生活空间太狭小。但是我还是认为两代人应该有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这样对彼此都有好处。比如,一些彼此看不惯的行为和习惯,分居了以后能眼不见心不烦,自然会减少很多矛盾。”
如何为父母养老
大多心里没底
本次调查中,30对“80后”夫妇双方均为独生子女。他们面对“如何应对将来可能会给他们带来较重负担的“4+2+1”生活(即一对夫妇赡养4个老人、抚养1个孩子)这个问题时,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还没有具体准备,希望顺其自然,也有的认为父母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不需要他们太费心。
28岁的蔡女士说,她结婚后就和双方父母分开居住了,现在一边要和丈夫一起拼命工作“供房”“供车”,一边还要挤出时间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沉重的生活压力已经让她和丈夫都吃不消,要向双方父母“求救”了,至于将来如何为父母们养老,她说目前她和丈夫对此更是心里没底。
超过半数的父母
乐于接受“空巢”
与30对“80后”夫妇共同接受本报调查的还有20对男方父母和10对女方父母。其中17对父母表示,他们都乐于接受子女结婚后的“空巢”生活,占56.67%,这17对父母中,有10对还是主动鼓励子女婚后“分家”的。
在其他的13对父母中,7对表示不能接受长期的“空巢”生活,他们中大多数人认为养儿就是为了防老,儿女不在身边,自己的养老就会成问题。
另外6对父母对“是否能接受子女婚后的空巢生活”这个问题则不置可否,他们多认为“空巢”生活和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的生活都有各自的长处和弊端,既希望两代人能有各自空间,又不想长期过“空巢”生活。
一起生活矛盾多
“分家”填平代沟
和对“80后”夫妇的调查结果相似,大多数乐于接受空巢生活的父母认为,由于两代人在许多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通常存在较大差异,分开居住能避免许多矛盾。
59岁的郑先生和妻子已经过了两年空巢生活,夫妻俩一开始难以适应,到现在则觉得“过得比从前更舒心”。郑先生说,自己的儿子从小就很叛逆,加上他和妻子脾气又都比较“火爆”,3个人在家里经常拌嘴,感情不是很融洽。不过,两年前儿子结婚“分家”后,3个人的关系反而好转了许多。“以前我们在一个屋檐下常常吵架,现在儿子一周回来一两次,反而有说不完的话。也许是因为分开住了,都更能包容彼此间的代沟吧。”
不想当“厨娘”
不愿变负担
除了希望两代人有各自空间,被调查者中,还有36.67%的父母表示,不希望子女在结婚后继续依赖自己,因而更认可“空巢”生活。
58岁的李女士说,她不希望自己在儿子婚后变成儿子儿媳的“厨娘”、“保姆”和“月嫂”,因此很鼓励儿子婚后“分家”。
“我姐姐也有个‘80后’儿子。
他2007年结婚后,还一直和姐姐姐夫住在一起。小夫妻平日里几乎不做家务,把我姐姐忙得够呛。去年8月份,小夫妻的女儿出生了,我姐姐又成了宝宝的‘月嫂’和‘保姆’。去年11月,姐姐因为疲劳过度突发心脏病住了院,把我吓坏了。”她说。
因为有了姐姐这么个前车之鉴,李女士在儿子结婚前就要求他今后的家务要自己和妻子分担,不要继续依赖父母。
除了上面两种观点,一部分被调查的父母还有一个希望过“空巢”生活的理由:不想成为子女的负担。
58岁的刘先生认为,新婚不久的儿子儿媳生活压力很大,如果和他们同住,可能会给他们造成一定负担。“我和老伴都想趁着自己身体还健康,凡事尽量不依赖儿子。这样既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可以保持自己的尊严。如果没有自己的‘领地’,依附于子女,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在家里,许多事情只能听凭孩子作主,有的话不好说、不便说、不愿说,只好委曲求全。久而久之,难免会觉得憋屈。”
“空巢”生活
能增进夫妻感情
还有一些被调查的父母认为,和子女分开居住更能增进夫妻间的感情。
59岁的罗女士在女儿出嫁后已经过了两年多空巢生活。起初,她和丈夫都觉得家里一下子变冷清了,没有了女儿做“调和剂”,夫妻俩常常感到无话可说。不过,他们及时调整了心态和生活规律,渐渐找回年轻时的共同爱好,白天一起打球、晚上一起去公园参加“大家唱”、周末还要约上各自的老友一起登山。
“以前女儿在家,我和丈夫总忙着为女儿的生活打点,话题多半都与女儿有关。现在我们又有许多新‘谈资’了,每天的‘节目’比从前丰富多了。
”
有关专家:
“空巢”不等于可怜
福州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甘满堂认为,空巢生活是大多数城市家庭必经的一个阶段,是城市化进程的趋势,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表现得十分明显:三四代同堂的家庭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核心家庭”(一对中青年夫妇与未成年子女)。
在中老年人都比较健康、生活环境良好的情况下,“空巢”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更高质量的养老方式。中老年人可以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由安排自己的生活,不用为儿孙们的生活操心,有更多精力满足自己的爱好,对身心都有好处。
但如果中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不佳,需要有人贴身照顾,那么“空巢”生活的弊端就会显现,尤其是子女在外地、无人照顾的空巢老人。
市老龄办的有关专家也建议中老年人,在身体和生活环境允许的情况下,选择“空巢”生活也未尝不好。中老年人不要对此有偏见,认为“空巢”就等于可怜,或者一味地被“晚年就要围着孙子孙女忙”等传统观念束缚,应该转变观念,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
(福州晚报记者 王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