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安静地坐在轮椅上,双手微微抬起,汪阿姨托起丈夫的双手轻轻地放在自己肩上,吃力地拽住丈夫的裤袢,铆足了劲把丈夫从轮椅上拉了起来,然后左右拍拍丈夫的手,示意要上楼梯了,“一、二、一、二……”汪阿姨有力地数着数字,丈夫的脚步一步步向前挪着。午后的阳光洒落在二人身上,铿锵的节拍声在小院里回荡。昨天,记者随同南农食品有限公司爱心使者及社区工作者,带着我们精心准备的爱心年货,在玄武区童卫路6号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
医生说最多活5-7年,他却扛了27年
初到汪阿姨家,大家就被防盗门边红塑料布吸引住了。阿姨边开门边解释道:“我家住一楼,冬天小区里的小猫喜欢在门口小便,我铺一块塑料布,提醒楼上邻居们绕开,别踩在上面滑到了。”对邻居的关心无微不至,这让大家对汪阿姨越发钦佩,就越想知道她的故事。
汪阿姨家里的物品一尘不染,很难让人想到这是一个家中有帕金森综合征病人的家。照顾老伴上完厕所,汪阿姨把一个塑料小痰盂戴在丈夫的胸前,“他会不自主流口水,会弄脏衣服,挂个小痰盂会好很多。我老伴也很爱美呢,如果出门时小痰盂忘拿掉,老伴还会示意我。”汪阿姨刚落座就接受起采访。
汪阿姨是“老南京”,施师傅当年的一手好字俘获了汪阿姨的芳心,两人情投意合于1979年喜结连理,婚后不久育有一子,用汪阿姨的话说就是小日子虽清贫但很甜蜜幸福。然而好景不长,1984年企业改制,夫妻双双从各自单位下岗,屋漏偏逢连夜雨,施师傅患上了帕金森综合征,医生说她的丈夫最多只能活5-7年,并且余生就要在床和轮椅上度过。
家里一下倒了顶梁柱,丈夫小脑萎缩瘫痪在床,吃喝拉撒全部需要人服侍。从此她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一肩要挑三担,既要照顾身体不好的老人和年龄尚小的儿子,又要伺候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一天天艰难苦熬,就是27年。
27年,她付出的代价是,由一个当年青春美丽的女子,变成一个现在面容超过实际年龄的老者。
丈夫发音困难,他们靠铃声交流
汪阿姨每天守候在丈夫身边,平日里汪阿姨非常细心。由于帕金森综合征导致丈夫发音肌僵硬引起发音困难,全身肌肉僵硬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因此丈夫的一个眼神,她就知道需要什么。
丈夫一直爱干净,她就及时为丈夫洗脸梳头,更换衣物,帮丈夫擦洗身子。由于阿姨的力量不够,刚开始很难,如丈夫生活起居、洗漱、进食等都感困难,给老伴翻身、往轮椅上挪,往往都要费半天工夫。后来,每天都要重复好多次,慢慢就习惯熟练了。帕金森综合征病人的症状是肌肉僵直、行动迟缓、吞咽困难、言语障碍,还有植物神经紊乱等,如不经常做康复训练症状会越发凸显。汪阿姨每天一吃过早饭,就边帮丈夫按摩,边和丈夫聊天。虽然丈夫不能回应,但给丈夫足够的精神支持是汪阿姨每天必做的。
采访中,一声微弱的铃声打断了我们的采访,“老伴要上厕所了”,汪阿姨缓缓起身走到丈夫身边,推起轮椅朝卫生间走去,“这是我给他设计的喊我的方式,我忙家务的时候,老伴想要做什么一摇铃铛我就知道了”,汪阿姨解释道。丈夫小便完,汪阿姨吃力地帮丈夫提裤子“每天仅给老伴穿裤子、脱裤子这个动作都要重复十多次,以前年轻还可以,现在上了年龄了就有点吃不消了”阿姨小声说道。
为了丈夫,汪阿姨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因为只要丈夫活着,就是汪阿姨生活的动力!
家庭生活靠工资和补助远远不够
27年来“苦”字当头,但汪阿姨从未想过放弃,既然结为夫妻就要相濡以沫,能拽老伴一把就拽一把。由于丈夫日常用药量大且药费又贵,仅靠退休工资及社区的补助是远远不够的。
汪阿姨在照顾丈夫之余,想帮邻居带小孩来增加点家里收入。然而当家长们看到汪阿姨简陋的家室,都以家里设施不完备婉言拒绝了,这让汪阿姨很是伤心。平日里,汪阿姨能省则省,很少给自己添置衣物,面对丈夫,汪阿姨觉得也是该给丈夫换换环境了。前几年,汪阿姨狠狠心向邻居及30年的好友借了3万元钱,重新把房子简单地装修了一下。
不久后家里也迎来了第一位“小客人”,由于汪阿姨的细心照料,孩子也很愿意与两位老人呆在一起,家里有了欢声笑语。如今,汪阿姨带的小孩已经在琅琊路小学上二年级了,虽已上小学,但孩子与汪阿姨感情深厚,经常会来探望两位老人,汪阿姨仍如对待自己的孙子一样,做孩子喜欢吃的东西。
汪阿姨说她对儿子感觉很有愧
汪阿姨说跟老伴活了快一辈子了,没什么遗憾的,但对于儿子,她是有愧的。27年里,她从不停歇,但只做一件事——照顾丈夫,家里常常入不敷出。
为了节省开支,给老伴看病,儿子的童年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快乐无忧,别的孩子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被家人百般宠爱,而自己的儿子却从小帮她照顾丈夫,从小就感受人情冷暖。
家里没有余钱供儿子上学,她不知道要怎么对儿子说,只是拿出了账本给儿子看,懂事的儿子就不再说什么,儿子现在三十出头了仍在打零工。她心里也不是滋味。
汪阿姨说养老院很贵,而且养老院的护工不会像她对老伴这么贴心,她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能一直身体健健康康的,这样就能一直陪在老伴身边了。
链接
由本报和南农食品举办的“爱心年货”暖寒门爱心行动已启动。 在春节前,本报记者和南京农业大学学子组成的爱心使者团,将走入 南京50个社区的500户困难家庭,为他们送去温暖。同时我们还举行爱心年货集中发放、开设爱心年夜饭、组织中小学生和特困家庭的孩子一起买新衣等活动,让大家在体会这些家庭艰辛中,也伸出爱的双手,伴他们平平安安过新年。
如果你所在的社区有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的特困家庭;如果你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如果你想加入到我们的爱心小市民、小记者的采访团;如果你要认一户“穷”亲戚,请给本报读者热线(025)96096打来电话。(县文琴 吴俊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