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记者从民政部获悉,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有146.6万对夫妻登记离婚,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1.9%,已经连续8年呈现递增趋势。其中四川、山东、江苏离婚人数分列前三位。(11月30日《京华时报》)
物质保障的不确定性,必然带来精神保障的不确定。古时虽有“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之美德,但如今社会底线失守,人心物化,甚至连婚姻和情感都被市场化,确是不争的事实。物质难以改善,精神难以舒缓,一些夫妻面对难以承受的压力,导致“困惑面前各自飞”。
每一组冰冷的离婚数据,都有着厚重的社会土壤;每一个数字背后更有说不尽的悲欢离合。笔者留意到,这8年,正是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的转型期。这8年来,房价疯涨,孩奴、房奴等诸“奴”遍地,社会转型期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转型期社会的实质就是风险社会。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体现在现实的制度和秩序意义上,同时体现在观念和思潮上。
在制度处于高度不确定性时,任何稳定的预期和判断都难以形成。于是,一系列独特的社会现象随之而生:女性以物质条件,而不是情感、年龄特征作为婚恋的主要标准,职业的稳定、事业的成功,更关注票子、房子、车子,一旦出现危机,个人的人生价值、家庭生活质量都会出现不可预知的后果。
面对未来的想象或恐惧,社会成员就像玻璃窗一样,随时都有被“碎片化”的危险。即使再迟钝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紧张疼痛。而从婚姻角度考量,当“不确定性”如疯狗一样见谁都咬上一口时,剩男剩女的成群结队的现象便蔚然成风了。但是,剩男剩女患下严重的渴婚症或恐婚症等奇难杂症的同时,与之形成呼应的恰是离婚率居高不下。概而言之,剩男剩女成了社会问题,合法的“妻离子散”也成了社会问题。
从围观婚姻到婚姻围城,对每一个人而言,路途似乎都并不遥远。当专家们在大学讲堂上极力呼吁“白毛女应该嫁给黄世仁”时,人们已经心领神会:爱情已成为时代的奢侈品,不理性,很疯狂。(叶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