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代骂”服务,一天10次,收费30元起;“短信代骂”服务,一天10次,每次不少于5条,每天40元起;电话加短信“轰炸”,每天80元起……这不是开玩笑的网络宣传帖,这是“代骂公司”的明码标价。
近年来,“代骂”竟演变成一种新兴“职业”,挑战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这种不良现象急需引起社会重视。
一
“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月无缘无故被人骂了几十回。”11月29日,福州市民小郭打进本报热线电话。
11月5日上午,小郭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刚接通,对方便破口大骂。“用词十分难听,我以为他打错了,就把电话给挂了。”小郭回忆道。
不料,接下来半个小时内,又先后有3个陌生电话打来,接通后,听到的都是谩骂之词,这让小郭十分恼火。挂断电话后,她按来电号码回拨过去,想问个究竟,却被告知:“您拨的号码是空号。”
“不仅如此,就连QQ上,也有陌生人一看我上线就发信息骂我。”小郭说。她气愤不过,回了几句,不料对方变本加厉,接连不断地发来辱骂信息。让小郭好奇的是,对方骂完后,附带说了句:“不好意思,收人钱财,替人骂人。”她上网一搜,这才明白,自己遭遇了职业“代骂”。
无独有偶,11月底,厦门的李先生遭遇相同经历,连半夜都有人打电话来辱骂,每隔10分钟一次,后来每次响两次铃声就挂断。这样的骚扰,持续了将近一周时间。无奈之下,他更换了电话号码。
二
据百度百科,“代骂”现象最早出现在网络游戏里,部分玩家被强手打败后,用花钱找人骂人的方式泄愤,随之诞生职业“代骂”。
记者调查发现,提供“代骂”服务者一般以QQ作为联系方式,而寻找“代骂”服务,通过QQ、58同城网及微博均能马上找到。在QQ在线查询页面,记者搜索“代骂”字样,找到7个QQ用户和10个QQ群,他们纷纷打出“诚信代骂”、“专业代骂”和“技术代骂”口号。
记者与其中一家“代骂”公司取得联系,发现“代骂”花样繁多:电话代骂、游戏代骂、QQ代骂,收费标准各不相同。“代骂员”之一的“眼睛哥哥”告诉记者,他们提供包日、包月、包年服务,保证不会泄露雇主半点信息,这家公司包月收费标准是400元。该公司还针对不同语种、方言,推出英文、广东话等“代骂”语言选择。
“眼睛哥哥”透露,“代骂”已形成产业链,有人专门搜集、整理一些骂人段子,卖给“代骂”公司,供“代骂员”使用。
“客户如何知道对方已经被骂?”记者问。“电话‘代骂’一般有录音,QQ和微博‘代骂’则有截图等作为证据。”“眼睛哥哥”说,为替客户保密,电话“代骂”全部采用网络电话,即使有来电显示也无据可查;如果用QQ“代骂”,业务一旦结束,该QQ号码会在两天之内转手。
三
尽管职业“代骂”现象尚未蔓延,但它一出现即逾越道德乃至法律底线。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程利国说,“代骂”对于产生关联的三方都没有好处。对于雇主而言,雇用“代骂员”辱骂他人,暴露了想骂人又不愿暴露自身的心理,这是一种心理扭曲的发泄行为,短期的泄愤有可能引起长期的内疚;对于被骂者而言,突如其来的谩骂不仅严重践踏个人隐私,而且造成心理紧张,引起不可预知的身心伤害;对于“代骂员”而言,骂人的同时极有可能被骂,长期处于不道德环境中,心理伤害亦不容忽视。
福建创元律师事务所蔡思斌律师表示,根据《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用侮辱、诽谤等方式骂人,属于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代骂员”和雇主都应该承担民事责任。此外,《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因此,侮辱、诽谤他人不仅要承担民事责任,还要承担行政责任。此外,将收钱“代骂”作为一项经营活动,亦属非法经营,工商部门可以进行相应处罚。
蔡律师还建议,有关部门要注重源头控制,明确各网站、论坛、聊天工具管理者对“代骂”广告的过滤义务,对于“代骂”广告应禁止发布,并有义务将相关情况向公安网监部门报备;再者,受害人可通过锁定IP或通过录音保存证据,及时报案,方便警方通过技侦手段破案;再次,受害人在明确侵权人时亦可向法院提起诉讼,以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