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党代会 海西更辉煌
关注·憧憬>>>
11月22日,省第八次党代会隆重开幕。连日来,我省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渠道,热切关注省第八次党代会的相关消息。记者随机采访了其中几位,他们纷纷表示,卢展工同志在会上所作的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相信未来五年一定是更加充满希望、更加美好的五年。
下岗职工:降低无息贷款门槛
莆田市涵江区下岗职工林成铭:2000年,我从当地一家合成氨厂下岗,之后便用自己的积蓄和借来的约50万元,经营起一家塑料农用品店。我们的店面约50平方米,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月的现金流需要20万元左右。而由于资金不足,经营一直不尽如人意。2005年,我听说下岗职工能申领无息贷款,于是满怀希望地四处询问。同年8月份,贷款到位,但额度仅有1万元。很明显,这笔资金远远无法满足经营的需要。
连日来,我特别留意省第八次党代会。我想替广大的下岗职工们说两个愿望:一是希望降低申请无息贷款的门槛,让更多人受惠;二是希望提高无息贷款的额度,更有效地发挥政策效应。
大学毕业生:政府“红娘”多多牵线
福州大学应届毕业生黄曦: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卢展工同志在报告中提出,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
听闻此言,我欣喜万分。同时,我也希望政府不仅要制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更应当加强与企业、高校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促进企业与学校的良性合作,当好企业和学校的“红娘”,推动大学生就业政策落到实处。
外来务工者:扩大医疗保险范围
福州某石材公司员工董书可:我从霞浦县到福州工作,主要从事石材加工,一个月收入约1000元。可平时最怕生病,因为没有医疗保险。这是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普遍面临的问题。
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卢展工同志指出今后要“坚持为民惠民,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我们听了很受鼓舞,希望有关部门能出台更多惠民政策,进一步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
青年农民:努力工作回报家乡
三明市梅列区陈大镇长溪村村民林世琦:我在三明市一家私企上班。尽管我还是农业户口,但我认为农村青年只要有一定的文化,而且能吃苦,就业机会还是很多的。但是,目前农村依旧存在很多亟待改善的地方,比如医疗卫生条件、农村基础教育等。
值得欣喜的是,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以及省第八次党代会的召开,为农村的繁荣提供了绝好的契机。以我们村为例,自来水工程今年年底就要动工了,很快全村人都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我热爱家乡,有机会我一定会回乡建设家园,这是每一名农村有志青年的责任。
老区群众: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宁化县淮土乡罗坑村村民李科业:宁化县作为革命老区,历来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老区面貌焕然一新,老区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罗坑村是宁化县较偏远的山村。全村有600多人,主要靠种烟叶为生。在广大干部群众的齐心努力下,我村的水泥路已通3年,自来水引进了七八年,有线电视信号甚至进村近10年,大伙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卢展工同志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381元预计增加到4830元”,“预计五年城镇新就业420万人,实现下岗再就业45.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0万人”。这一系列数字,非常鼓舞人心。我们相信各级党委、政府一定会把好事做好、做实,让群众从中受益。
律师: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福建创元律师事务所律师蔡思斌: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卢展工同志在报告中提出要倡导和谐理念、发展和谐文化,更加重视民主法治,要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等。这让我深受鼓舞,相信在全省人民的努力下,我省民主法制建设将进一步加强,法制环境将进一步改善,经济更快速发展。
下派干部:创新农村工作机制
福州市下派干部、闽清县村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黄荦:卢展工同志在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总结推广“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经验,下派村支书、科技特派员,建立“六大员”队伍,农村工作机制不断创新。由此可见,省委对下派干部的重视和肯定。
2004年6月以来,省、市、县三级有731名党员干部下派到福州贫困或薄弱村党组织任职,下派干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克服了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认真履行“建设好班子,带领好党员干部,建立好工作机制,创造好小康建设业绩,赢得广大群众拥护”的工作职责,赢得了广大农村群众的赞扬和肯定。我相信,在党代会精神的鼓舞下,下派干部一定会更加努力工作,为建设新农村立新功。
基层工作者:推进新型合作医疗
永安市卫生局主任科员檀景裕: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为农民谋的福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又传来佳音: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如何把这一好事办好,我认为,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这项政策的宣传力度;其次,加大对农村卫生工作的投入,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实现“常见病不出乡镇,疑难杂症上大医院”的格局;再次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使农民享受到质优价廉的服务。本报记者 秦荣
港、台、侨胞心声>>>
“为民惠民暖人心!”
——访澳大利亚华侨王辉
“卢展工在党代会上作的报告,我一字不漏听了一遍!”远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经商的福州籍华侨王辉先生,26日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连日来他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收看福建东南卫视的党代会新闻节目。“这是了解家乡的最好窗口,墨尔本的乡亲们都互相提醒准时收看省第八次党代会。”王辉先生早年在福州任中学英语教师,远赴澳洲创业已13年,如今是数家连锁超市的老板。
虽然身在异国,但他对家乡的大小事情特别关注。每逢我省重大的会议、盛事,他都要通过卫星电视节目、网络新闻等途径了解,还不忘及时向当地的华侨传达。“乡亲们聚会,最热门的话题肯定是福建的变化、福建的发展、福建的前途。像党代会这么隆重的盛会,大伙儿更是密切关注,唯恐漏了重要信息!”王辉说,通过卢展工的报告,他详尽地了解了什么是海西,为什么要建设海西,如何建设海西,明白了这是省委把中央重大方针、政策与福建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福建最突出的优势。
王辉说,每年回家乡探亲,总感到耳目一新:老百姓收入逐年提高,基础设施变好了,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农民种粮不仅不用纳税,还得到补助……“眼见为实啊!近年来我省翻天覆地的变化,令我们这些海外游子倍感欣慰。”“卢展工的报告,让我深刻体会到福建省委一切为民惠民的执政理念,真是情暖人心、鼓舞民意,更坚定了我今年回家乡投资的信心。”本报记者 林世勋
海西为福建发展定位
——访香港东建集团董事长魏文生
自10月份下旬的元泰茶叶公司福州经销点开张后,福州港资企业东建集团董事长魏文生先生一刻也没有停歇,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正赶往德化,为出口的红茶选择茶器配套生产合作伙伴。他说:“福建建设海西,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区夹缝中找准了定位,这肯定会促进两岸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在闽侨资企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魏文生先生祖籍福清,随父定居香港后回到家乡创办东建集团。前几年主要经营房地产等业务,在中央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惠及两岸农业交流的措施,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后,魏文生先生也逐渐向红茶种植和出口等方面发展。
近年来,东建集团在福安设立了一个占地1000亩的茶叶基地,向日本和欧美等地出口红茶,带动了周边茶农致富。他表示,除了帮助当地农户走上致富之路外,让世界市场了解中国这个茶叶大国、福建这个茶叶大省,也是他最想做的事情。“两岸民间交流交往增进了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也带动了两岸关系朝和平稳定方向发展,所以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魏文生先生对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建设海西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本报记者 朱力南
“先行先试”为福建加分
——访福州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黄益建
黄益建先生早在1986年就到福州投资闽台行贸易公司,成为投资当地最早的台商之一。他说:“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让我很欣喜地看到一些新现象:颁发台商个体经营执照、台湾水果原产地认证等,福建先行先试的举措,是为福建在招商引资的竞赛中加分。”
黄益建先生祖籍漳州平和县,上个世纪80年代回到家乡投资,在去年福州台商协会选举中他被推选为常务副会长。他说,福州台商协会从最初100余家会员企业,发展到目前300多家涉及制鞋制衣、汽车、农业加工种植和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这都与福建投资环境的逐年改善有关。
“早上从台北出发,经马祖、马尾小三通直航,中午就可以在福州吃饭,比途经港澳,时间和成本都节省得多。”黄益建先生认为,闽台两岸相隔最近,历史上血缘和亲缘关系也最为密切,再加上两岸小三通,这都是福建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这些年台资企业西进祖国大陆,福建要想保持对台招商引资的优势,一是要注重产业链的对接;另一就是要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率先出台一些独具特色的对台招商政策。“真正让在闽投资的台商体会到海西建设的成效和便利,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台商来福建投资创业,毕竟闽台之间渊源深远,血浓于水啊!”黄益建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报记者 朱力南
闽商声音>>>
我们时时关注海西发展
——访宁夏西部实业公司董事长黄金水
省第八次党代会的召开牵动着在外投资创业的闽商的心。昨日下午,记者连线在宁夏投资创业已21年的宁夏西部实业公司董事长黄金水。正在外地出差的黄总在电话里激动地告诉记者,他一直都在关注党代会的进展情况,对这些年来福建取得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
黄金水说,海西建设的发展鼓舞着他们这些在外创业的闽商。自1985年到宁夏投资创业以来,每次回到福建,他都感觉到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在闽宁两省对口帮扶的前提下,在宁企业享受到了政策、税收方面的优惠。他的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已发展成为投资规模几千万元,经营范围涉及房地产开发、油田产能建设、汽车租赁等业务的综合性实业公司。在宁夏,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创业理想,而且为当地经济作出了贡献。这一切,都是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取得的。去年10月,卢展工书记访问宁夏时,与在宁闽籍企业家座谈,鼓励他们回家乡参加海西建设。
黄金水告诉记者,他被党代会上卢展工的报告鼓舞着。他说,我们时时都在关注海西建设,并将争取回家乡建设海西。本报记者 陈晓燕
海西热土吸引民资回归
——访海南省福建商会会长洪劲松
昨日,海南省福建商会会长洪劲松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海西建设的发展,正吸引着海南闽籍企业家回归的热情。到目前为止,海南闽籍企业家回归投资额已达30个亿。
1995年,洪劲松从南安到海南创业,目前在海南的投资涉及房地产、教育、服装出口等。在海南,他投资2.8亿元,兴建教育实验中心,为海南教育做出了贡献。他说,近年来,海西建设让家乡发生了巨变,他经常回乡探望。不久前,他在家乡南安投资了30亿元,兴建工业厂房。
洪劲松说,目前在海南的闽籍企业有1800多家,投资额近300亿元。这些企业在热带农业开发、水产养殖加工出口、钢铁、建材以及酒店餐饮等行业已经形成优势。在海南,从事建材业的,80%以上是福建南安人;从事热带农业开发的福建人有5万人,其中3万为古田人。海西建设热潮兴起后,一些闽籍企业纷纷回乡投资,投资项目包括水电站、轧钢等。
党代会期间,在海南的闽籍企业家们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关心家乡的建设。对于正在家乡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建设,他们特别关注。他们说,回乡投资,参加海西建设,大有可为。本报记者 陈晓燕